水闸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(一)闸室 闸室是水闸的主体,起挡水和调节水流的作用。它包括底板、闸墩、闸门、胸墙、工作桥和交通桥等。 1.底板。底板按结构形式,可分为平底板、低堰底板和反拱底板;工程中用得最多的是平底板。根据底板与闸墩的连接方式不同,平底板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。 (1)整体式底板 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、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地基。底板厚度必须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。作用是将上部结构重量及荷载传给地基,并有防冲及防渗作用。中等密实以下的地基或地震区适宜采用整体式底板。 (2)分离式底板 分离式闸墩底板基底压力较大,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、地基承载力较大的地基。 2.闸墩。作用主要是分隔闸孔,支承闸门、胸墙、工作桥及交通桥等上部结构。闸墩多用c15~c30的混凝土浇筑,小型水闸可用浆砌块石砌筑。 3.工作桥。作用是安装启闭机和供管理人员操作启闭机之用,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或整体板梁结构。 4.胸墙。作用是挡水,以减小闸门的高度。跨度在5m以下的胸墙可用板式结构,超过5m跨度的胸墙用板梁式结构。 (二)上游连接段 上游连接段由铺盖、护底、护坡及上游翼墙组成。 1.铺盖。作用主要是延长渗径长度以达到防渗目的,应该具有不透水性,同时兼有防冲功能。常用材料有黏土、混凝土、钢筋混凝土等。 混凝土铺盖常用c20混凝土浇筑,厚度0.4~0.6m,铺盖与底板接触的一段应适当加厚,并用沉降缝分开,缝内设止水。 2.护底与护坡。作用是防止高速水流对渠(河)底及边坡的冲刷,长度一般为3~5倍堰顶水头。材料有干砌石、浆砌石或混凝土等。 3.上游翼墙。作用是改善水流条件、挡土、防冲、防渗等。其平面布置形式有圆弧形翼墙、扭曲面翼墙、八字形翼墙和隔墙式翼墙;结构形式有重力式、悬臂式、扶壁式和空箱式等。 (三)下游连接段 下游连接段包括护坦(消力池)、海漫、下游防冲槽(齿墙)及下游翼墙与护坡。 1.护坦。承受高速水流的冲刷、水流脉动压力和底部扬压力的作用,因此要求护坦应具有足够的重量、强度和抗冲耐磨能力。护坦与两侧翼墙底板及闸室底板之间,均应设置沉降缝。缝的位置如在闸基防渗范围内,缝中应设止水。 2.海漫与防冲槽。在消力池后面应设置海漫与防冲槽。其作用是继续消除水流余能,调整流速分布,确保下游河床免受有害冲刷。 海漫构造要求:表面粗糙;透水性好;具有一定的柔性。 3.下游翼墙与护坡。与上游翼墙与护坡基本相同,护坡要做到防冲槽尾部。下游八字形翼墙的总扩散角在15°~24°之间。 |